◆规格误区② 盲目追求CPU供电相数
刚刚我们已经分析了板型规格,算是证明了小板的潜在实力,让选择小板的朋友也能放宽心。那么来到组成主板各个部分的硬件规格上,可以分别从CPU供电、音频/网络部分、插槽/接口这几方面看。其中从外观上最显眼的部分就是CPU供电规格,这也是很多新手在选购上容易纠结的一点。
看CPU供电的好坏,CPU供电相数就会最先被人提及:追溯到主板还在堆料的时期,主板厂商往往就是通过最简单粗暴的CPU供电相数来吸引那些超频玩家,所以从大面上看供电相数越多,进而就可以细分到每一路供电(对应的Mosfet供电芯片、电容、电感),对于在高压、高频率的超频平台上,在其他硬件规格相同的情况下,供电相数多确实有优势。
不能单独看供电相数,用料也很重要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主板上都应用了“智能供电技术”,这在硬件上就是控制CPU供电线路的核心:PWM控制器(或者说PWM主控芯片),这其实也是在供电相数以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理,Mosfet芯片、电容、电感的用料数量,这些都和最终的供电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得从组建平台的使用需求上来看,如果我们仅仅使用一款B85或H81入门主板,并且搭配酷睿i3甚至奔腾、赛扬这样的CPU,我们甚至完全不用太过关注CPU的供电相数,即便是如今最简化缩水的3相供电,也能提供分配充足的电力支持平台稳定运行。当然相反的,如果我们选择了超频特色的CPU,那么在CPU供电规格上应该重点关注。
其中针对于Intel平台,由于当下绝大部分的8、9系主板都能通过BIOS升级来支持不锁频处理器的超频,所以一些虽然是入门芯片组的B85主板,也有不少供电规格比较出彩的型号,算是一种省钱办事的理想解决方案。
除了供电相数和用料可以区分规格,供电部分其实也是主板的“发热大户”,特别是在超频这种极限条件下,在裸平台上如果用手摸可以明显感受到烫感。我们可能对CPU部分的高端风冷、水冷散热比较关注,这些确实是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CPU运行稳定性和超频潜力,但供电芯片、电感、电容部分其实也需要散热,这你想到了吗?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主板还提供了供电部分的辅助散热:简单的可以是大面积的散热片、散热块,算是一种被动散热方式;更有甚者,可以提供辅助散热的风扇,让我们实现主动散热效果。所以对于准备超频的玩家,频率上去了、电压上去了,散热可万万不能忽略。
这里拿笔者自己举例:为了节省预算,在选择E3-1230 V2(LGA 1155针脚)这颗神U之后,并没有选择过于高规格的7系主板。刚好从朋友那里收了一张入门B75主板,3+1相的供电其实完全够用,因为我们很清楚平台不超频,那么将每个硬件实力都充分发挥,整机成本降下来的同时性能也不会受损失。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