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相 跨越世纪的“勇者”ATX
1995年,真正意义上的“主板帝”飘落凡间,扩展AT主板板型标准(AT Extended,简称ATX)应运而生,巨人英特尔联合多家举足轻重的主板厂商将这一新的标准推上了被Baby AT搞得混乱不堪的板型舞台。如今,时间已经充分证明,ATX是迄今为止最成功,应用范围最广,最受用户欢迎,设计相对最完善的板型标准,没有之一。
吸取Baby AT的经验,英特尔在ATX标准上做了许多重要改进。首先,ATX颠覆了前代板型的设计理念,直接旋转了90度,将几何尺寸改为30.5cm*24.4cm,长边紧贴机箱背部,这样一来,更多种类的外设接口得以直接板载。由于不再需要繁芜丛杂的线缆,电磁幅射大,可利用空间小等弊端也被完全根治,进一步提高了PC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这不就是所谓“人性化”,甚至“人权”的体现嘛?(笑)
ATX板型主板
其次,ATX主板提出了“标准I/O面板方案”,提供有两个串口,1个并口,1个PS/2鼠标接口和1个PS/2键盘接口,虽然这种板型仍然保留了7个I/O插口的设计,但CPU插座,I/O插口,内存插槽的位置和间距变得更加合理。
再次,ATX重新设计了软驱接口和部分走线,提高了主板的兼容性与扩展性,并首次采用了增强型电源管理方案,插口上的第14个引脚“PS-ON”可以控制电源开关,真正实现了电脑软开关机功能(如网络唤醒/Modem开机/键盘开机/定时开关机等)和比较初级的节能功能,更可贵的是,这些功能在本世代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1995-2010,历经15载风雨,ATX的“继任者”仍未出现(BTX相关见后文),虽然时下流行的M-ATX(Micro ATX)和ITX(Mini ITX)主板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仍难“加冕”,ATX凭借强大的适应力,扩展力和优化性质的更新(如97年2月推出的ATX 2.01)稳坐“帝位”,不曾动摇,未来数年,怕也难见萎靡之势。
●悲情小弟 永远的“二等兵”Micro ATX
相较之下,ATX“小弟”Micro ATX(又名Mini ATX)的地位不免有些尴尬,与纵横十余载还精力旺盛的“大哥”相比,“ATX简化版”的“高帽”让它一直抬不起头来。
“小”和“少”是Micro ATX的最大特征:PCB尺寸小(窄版约24.5*21.0cm,宽版约24.5*24.4cm),电源供应器小,I/O扩展槽少(减至3~4个),内存插槽少(原始版本2~3个)……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使其背上了缩水版的恶名。
近年来,市场中的Micro ATX主板越来越多,许多消费者也不那么在意板型大小了,但从现状来分析,Micro ATX要想攫取ATX的“主导权”还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永远的附属品”难道就是它最后的归宿吗?
●独辟蹊径 见缝插针的“智者”ITX
而ATX“小小弟”ITX(又名Mini ITX)的做法则要聪明很多。这个由威盛科技(VIA)提出的新一代主板板型标准自推出之日起,就剑指客厅HTPC,低成本下载机,甚至汽车,机顶盒市场,很好地切入了ATX与Micro ATX留下的市场空隙,在不与主流产品发生冲突的同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ITX主板非常小,尺寸仅为17*17cm(6.75英寸*6.75英寸),许多ITX主板都直接焊接了超低功耗的x86 CPU,并使用静音被动散热模块,使整个平台的功耗普遍小于100w。由于GPU,音频芯片和网络芯片也都集成在主板上,用户只需插接内存,硬盘,电源,并搭配合适的机箱就可以组装一台廉价的微型HTPC了,非常方便。
不过,近年ITX主板也呈现了小幅“转型”的趋势。基于780G,785G,880G,H55芯片组设计,搭载传统CPU插座的ITX产品逐渐多了起来,与传统的Atom ITX主板不同的是,“新式ITX主板”基本实现了同类M-ATX主板的大部分功能,可以扩展独显,而且在体积方面独具优势,非常吸引人。目前,不少主板厂商也已注意到偏高的售价正在阻碍ITX主板的发展,小板“雪崩”的日子或许已经不远了。
- 第3页:看今朝 叱咤风云的"三剑客"
- 第4页:展未来 "鹿死谁手"仍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