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主板 > 评测 > 技巧应用 >

忆往昔 那个名为586的记忆

小苦谈硬件:你懂的 主板板型进化史

CBSi中国·ZOL 作者:中关村在线 卜玄奕 责任编辑:向中 【原创】 2010年11月08日 06:15 评论

●板型“老祖宗”PCAT 名为586的记忆

    板型的“老祖宗”到底是谁呢?

    如果没记错,目前可以追溯到的业界首个通用主板板型标准应是1984年IBM公布的“PCAT”,简称AT,这种主板的尺寸为13"*12",集成了一些控制芯片,并拥有8个I/0扩展槽,用当时的PC发展水平来衡量,它的扩展能力已经十分强大,简单说就是那什么,祖宗的祖宗,主板里的战斗机。

    “祖宗板型”的主板多被应用于昨日黄花---586以前的PC机上,我们21世纪住民已经很难见到。起初,因为这种主板尺寸太大,导致搭配其使用的机箱体积也有所上升(宽度和高度分别增加了2英寸和1英寸左右),果然“霸气”!而综合来看,AT主板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插接“AT适配卡”将8位数据,20位地址的XT扩展槽转换为16位数据,24位地址的AT扩展槽,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祖宗就是给力啊~-v-)。


专
AT板型主板

    此外,“老祖宗”还拥有良好的向下兼容性。除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外,还增设了36脚的新扩展槽,这样一来,老式扩展卡(XT扩展卡)就可以单独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来工作,AT扩展卡则可同时使用62加36共98脚的两个扩展槽来正常发挥作用。神奇的是,这种总线结构的演变策略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如今的PC机上仍然适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真理”?

    当然,作为先驱者的AT板型标准也有不少“软肋”。比如许多外设(串口/并口等设备)都需要先用电缆连接,才能安装在主板/机箱上,混乱的线缆导致机箱内部情况复杂,出现问题后很难排查;再比如后期的AT主板扩展系统总线速度可达10~12MHz,但多数设备都无法在此高频下稳定运行,令美丽的参数徒有其表,毫无实用性。

    不过无论如何,PCAT都无可非议地成为了后续主板板型标准的“原型”,在短暂而耀眼的PC发展史上挥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神马ATX,ITX,MATX……都得拜。


●“虎头蛇尾”的继任者 “宝贝儿”AT的兴与衰  

    PCAT“佛光普照大地”6年之后,电子元件的制造工艺和集成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1990年,Baby/Mini AT主板板型标准(简称Baby AT)横空出世,成功继承了PCAT的“霸业”,成为当时最主流的主板板型。这种主板可看作是PCAT的“改良型”(也有一说是XT主板的第二形态),它比AT主板略长一些,宽度则大大窄于后者,尺寸约为15"*8.5"。

    不过虽然“瘦身”成功,Baby AT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AT主板的影子。它沿用了AT时代的I/O扩展槽,外设接口及其相关元件的布线与位置设计,只是令内存插槽和部分芯片“紧凑化”,使主板布局变得更加合理。

    但是,由于“减肥药服用过量”,用户在Baby AT主板上插接较长的PCI或ISA扩展卡时,容易受到CPU散热器的影响而安装不到位。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类主板一般都使用6针和20针供电接口,这就令其可以适应多种规格的电源,兼容性较好。

专
Baby AT板型主板

    可惜的是,当初Baby AT板型标准的设计者并未预见到PC越来越快,Take Off般的发展趋势,这就造成当主板所集成的功能与技术数量暴涨时,Baby AT主板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去焊接新的芯片了。针对这种“制约技术发展”的客观情况,许多厂商采取了“缩减利用率低的部件,同时加宽主板”的做法来增加PCB可用面积,许多奇形怪状的变种Baby AT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不过,标准不一的做法令Baby AT主板的规格越发混乱,后期比较常见的Baby AT主板尺寸约是原始尺寸的3/4左右(26.5cm*22cm,即10.7"*8.7"),一般拥有7个I/0扩展插槽。经此一役,传统的Baby AT主板已名存实亡,不久之后便被“主板帝”---ATX所取代,Baby AT的时代,落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频道热词:Intel  computex  影驰显卡  
视觉焦点
微星 880GM-E41
主板评测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主板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 系列
查看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