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页阅读全文(共5页)
从2000年开始,计算机在中国普通家庭中开始迅速普及。在10年间,计算机的价格在越来越便宜的同时,性能正成倍提升,如今2-3千元的组装主机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普通用户高清播放和主流游戏的硬件需要。而抛开性能、价格变化,在这10年间,计算机硬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经典产品?未来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让我们做一期简单的回顾与展望。
○CPU:架构、核心数量、主频的游戏
作为摩尔定律的创造者,Intel一直严格遵循着摩尔定律,推动着桌面级CPU市场的发展。虽然相比10年前,CPU在性能上的提升明显,但时至今日CPU依然没有摆脱主频、核心数量、架构(晶体管数量、工艺制程)三大因素的游戏规则。
主频是衡量一款处理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在架构执行效率相近的情况下,主频越高意味着处理器性能就越强。正因如此,即使在处理器已经足以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今天,很多用户仍乐此不疲的通过超频来提升处理器性能,书写着一代代超频传奇。
然而到了奔腾4处理器末期,难以超越4GHz成为了限制CPU性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此时通过“胶水”合成的奔腾D双核处理器孕育而生。由于发热高、效率低,奔腾D双核处理器算不上一代成功的产品,但作为首款双核处理器,奔腾D拉开了双核处理器的开端,并且在与AMD速龙双核处理器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最强桌面级处理器 酷睿i7 990X
不过遗憾的是,计算机是一个软硬件的结合体,多核处理器线程调度问题一直是操作系统开发的重点难题,这也意味了核心数量的增加对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已经遭遇拐点,难以实现线性性能提升。在这这种情况下,处理器发展再一次回归到架构、核心频率的问题上来。
本文导航
- 第1页:CPU:架构/核心数量/主频的游戏
- 第2页:GPU:通用计算让显卡不再是显卡
- 第3页:主板:专业化成就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