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大幅调降微处理器(CPU)及芯片组售价后,英特尔第二季毛利率跌落至47%,而下游主机板厂也难逃利润微薄之苦,台湾一线主机板厂受到出货量萎缩、库存及产品跌价损失冲击,Q2毛利水平普遍无法突破15%,OEM比重较高的厂商甚至已跌至10%以下。
英特尔于2000年一度在CPU与芯片组市场面临超微及威盛的挑战,为夺回市场占有率,英特尔自2001年起祭出规格与价格两手策略,一方面全力推动P4架构,另一方面大幅调降桌上型与笔记型计算机CPU售价40~50%,尽管逐渐取回市场主导权,却也付出低毛利的代价。
英特尔Q1毛利率为51.3%,原预估Q2毛利率约为49%,但实际数字却仅有47%,显示产品单价下滑速度超出掌控。在2000年时,英特尔毛利率尚能维持在6成以上,2001年则已不再看到6成的毛利率,如今却更滑落至5成毛利率的保卫战。
威盛总经理陈文琦认为,英特尔以往由运算时脉最高的顶级产品,获取高额利润,入门级产品以不惜成本取得市场占有率的策略,将遭受严重挑战。
陈文琦指出,英特尔大手笔投入研发资金,推动制定许多产业规格,因此,以往拥有高达7成的利润空间,可算是「种瓜得瓜」,是应有的利润。然为拉大与超微的差距,快速拉升CPU运算时脉,但市场对高速运算CPU需求并未跟进,破坏了此种获利模式。
以P4为例,2002年底前上市的产品运算时脉,可望推升至2.8GHz,而入门级产品则达到1.8GHz,2者产品价差高达487美元,如何提升高阶产品买气,的确已成为影响英特尔获利的关键因素。
主机板厂则指出,英特尔以低毛利换取市占率,下游主机板厂也同样因竞争激烈,承受低毛利的压力。业者表示,产品单价快速下滑及第二季库存压力,是造成毛利率下滑主因,当前市场主流的845主机板产品,FOB报价约为70美元,相较于2001年大幅下滑近20美元。
业者指出,在台湾一线主机板厂中,除技嘉在Q1达到毛利率20.4%外,其余业者皆已跌至15%以下,至于Q2的情况更糟,据业者估计,Q2由于出货量萎缩,以及受到库存及产品跌价损失影响,毛利水平表现最佳的厂商恐也难突破15%,OEM为主的厂商则跌至10%以下。
以2001年Q2同期主机板厂的毛利率来看,华硕达25.1%,微星为15.16%,技嘉则有19.58%,相较之下,主机板厂的毛利率确实有明显下滑。不过,厂商预估,随着下半年P4出货比重逐渐提升,有机会由当前的5成水平向上提升,Q3毛利水平应可望略微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