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平台终极武器—GF9板载GPU
还记得去年NVIDIA在Intel平台上发布整合芯片组时的盛况吗?全球IT业界的视线在那一时刻都被NVIDIA吸引过来,现在,NVIDIA全新的一款支持Intel处理器的整合型芯片组研发代号为MCP7A的GeForce 9系列板载GPU发布了,这次向外界公布的GeForce 9系列板载GPU分为两款型号——GeForce 9400和GeForce 9300,而我们已经收到了GeForce 9300的主板样板,显然研发代号为MCP7A的NVIDIA 9系板载GPU也得到了众多厂商的认可和追逐。
NVIDIA在Intel平台上并非第一次出手,最近的记忆是研发代号为MCP73的GeForce 7系列板载GPU,在诞生伊始就以当时业内最高规格的板载显示核心震撼了众多消费者,不过MCP73在当时也的确存有遗憾——仅支持单通道让很多NVIDIA Fans扼腕痛惜,这次NFan们应该不会感到遗憾了,代号MCP7A的GeForce 9板载GPU将全面支持Intel平台的双通道技术,不光是存储效能,内存双通道的支持对于板载GPU共享显存带宽的帮助也必须放在我们的评定标准之内,相信MCP7A能够带给玩家以完整的性能享受。
和之前的MCP73一样,GeForce 9300板载GPU采用了同样的单芯片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节约主板的布线空间,简化了主板的设计难度,对于厂商来说无疑是对其有利的技术。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单芯片的设计也从成本的角度给了消费者更多的实惠,不过从技术角度来看,单芯片对芯片厂商的要求无疑是提高了。本文将用GeForce 9300板载GPU为例,向大家详细介绍MCP7A的性能实力和技术特色,文中,你将了解到:

芯片组规格全面提升
●芯片组规格全面提升
NVIDIA最近的一次在Intel平台上推出板载GPU芯片组是在2007年的GeForce 7系列板载GPU(研发代号MCP73),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今年NVIDIA在AMD平台上也推出了其GeForce 8板载GPU系列(代号MCP78),也同样得到了厂商和用户的肯定,特别是在GeForce 8系列中加入的Hybrid SLI功能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成功的功能自然会得到延续,因此在GeForce 9系列板载GPU中NVIDIA也继续加入了Hybrid SLI功能。
除此之外,GeForce 9板载GPU(研发代号MCP7A)相比前一代的Intel平台板载GPU来说也拥有很多质的改进,通过下面的对比表格,我们可以看得更加直观一些:
|
GeForce 7150+ nForce 630i |
GeForce 8200 |
GeForce 9300+ nForce 730i |
Core2 |
Athlon64 |
Core2 | |
CPU Socket |
LGA775 |
AM2/AM2+ |
LGA775 |
Graphics Cores |
4 |
16 |
16 |
Memory |
DDR2 800 |
DDR2 800 |
DDR2 800 DDR3 1333 |
Memory Channel |
Single Channel |
Dual Channel |
Dual Channel |
DirectX |
DX 9 |
DX 10 |
DX 10 |
Vista Premium |
Yes |
Yes |
Yes |
Video |
N/A |
PureVideoHD |
PureVideoHD |
HDMI |
Yes |
Yes |
Yes |
HDCP |
Yes |
Yes |
Yes |
DVI |
Yes |
Yes |
Yes |
mGPU |
GeForce 7150 |
GeForce 8200 |
GeForce 9300 |
PCI-Express |
1 x16 |
1 x16 |
1 x16 4x1 |
SATA/PATA |
4/2 |
6/2 |
6/2 |
SATA Speed |
3Gb/s |
3Gb/s |
3Gb/s |
RAID |
0,1,0+1,5 |
0,1,0+1,5 |
0,1,0+1,5 |
相比Intel平台的GeForce 7系列板载GPU,GeForce 9板载GPU无论是在板载显示核心还是南桥I/O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内存双通道的支持、更多流处理器、最新的PureVideoHD功能、更多的SATA接口等等进步,都让我们对新的GeForce 9系列板载GPU充满期待。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先从功能的解析入手,为读者介绍GeForce 9系列板载GPU的全新功能以及激动人心的CUDA技术。

CUDA造就十六核处理器
●CUDA与十六核处理器
CUDA的英文全称是“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译为中文即为“统一计算架构”,CUDA是NVIDIA开发并推出的基于C语言的并行计算平台。开发CUDA的原因并不难理解——目前GPU的计算水平越发强大,显然如此强大的性能仅仅用于图像渲染的确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过目前的GPU并非X86架构,因此不能兼容计算机中的程序进行计算,而CUDA则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而出现的。目前NVIDIA的G80平台(或以上)显示核心才能支持CUDA技术,CUDA的核心部分是C语言编辑器,通过编译器对C语言编程的编译,使得NVIDIA的GPU能够在X86环境下对一些程序进行计算,而显示核心拥有的逻辑计算单元(ALU)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数字(G80拥有128个逻辑计算单元),因此在处理一些并行计算时候显得比CPU更加强大,这种优势往往会被放大到10倍以上。
回到本文的主角身上,GeForce 9300拥有十六个ALU,因此通过CUDA技术,GeForce 9俨然成为一颗十六核心的处理器,在处理并行计算任务的时候会拥有比目前最强的四核心处理器更快的计算速度。目前CUDA正在起步阶段,不过也已经出现了很多在家用、商用、科学和工业方面的实用运用,我们相信假以时日,这种最大化系统资源的技术将会成为业内的标准。
如果你对GPGPU的概念比较熟悉,那么CUDA对你来说也不难理解,好消息是NVIDIA将CUDA的编译器源代码完全开放,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动手来编写实用的程序,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熟练掌握C语言编程技术。

让世界更精彩—PhysX物理计算
●让世界更精彩—PhysX物理计算
相信老玩家们对于PPU(物理加速核心)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前几年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技术,PPU的概念在诞生伊始甚至被大胆预言为计算机上的第三大计算核心,其地位同CPU和GPU同等。不过PPU在当时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由于当时游戏对于物理特效并不感冒,而GPU的性能应付当时的游戏也完全足够,再加上网络游戏的风行和单机游戏的没落……这一切令售价高昂的物理加速卡无奈终结,在此之后AGEIA也一直在推行自己的PhysX技术,事实上很多游戏也已经加入了PhysX,但实际的应用并不多。
而在NVIDIA收购AGEIA之后,物理加速概念被重新提出,不过这次的PPU和GPU俨然已经融为一体——NVIDIA的显示核心将支持PhysX技术。
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需要再付出昂贵的代价来获取一块额外的物理加速卡,同时也代表着我们为NVIDIA显示核心所付出的价钱能够得到一块图形渲染卡+一块物理加速卡,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了。

Hybrid SLI转战Intel平台
●Hybrid SLI转战Intel平台
Hybrid SLI最早出现在NVIDIA的GeForce 8板载GPU上,研发代号为MCP78的GeForce 8板载GPU是NVIDIA在AMD平台上的mGPU产品。众所周知,Hybrid SLI是由Hybrid Boost和Hybrid Power两项主要技术构成的,其中Hybrid Boost技术指的是板载显示核心和独立显卡之间的互联加速功能,而Hybrid Power则是指独立显卡和板载显示核心在不同任务负载情况下的各自独立运行而达成的节能效果,通过NVIDIA的显示驱动,我们可以在Windows界面下对Hybrid Boost及Hybrid Power进行方便的调试。
在能源资源紧张,能源价格日益提高的今天,Hybrid Power的节能功能自然相当重要,而Hybrid Boost能够在不浪费板载显示核心成本的情况下实现Hybrid加速的价值最大化则更加显得难能可贵。由此可见Hybrid SLI诞生的目的就是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性能。
相信绝大多数用户在GeForce 9300板载GPU主板上选择Hybrid都是为了提升系统平台的显示性能。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l平台上实现Hybrid SLI显然是让人兴奋的,Intel处理器的高效能显然有助于完全发挥GeForce 9板载GPU通过Hybrid SLI得到提升的显示性能。

为CPU减负—PureVideoHD引入
●为CPU减负—PureVideoHD引入
NVIDIA在03年推出的PureVideo技术是一项利用GPU来帮助处理器进行视频解码工作的技术。当时的用户被视频回放时候的高CPU占用率所困扰,PureVideo技术的推出无疑缓解了这一现象。
时间追述到近年,由于网络的全面改善以及硬盘容量的急剧扩张,人们获取的片源从容量上已经不构成问题,而更多的新式编码格式也成为主流,PureVideo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进步了,因此NVIDIA又推出了PureVideo的改进性技术——PureVideoHD。那么什么是PureVideoHD呢?下面的示意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
PureVideoHD=PureVideo+HDDVD(BlueRay)
其实现在再提起PureVideoHD的名称已经不会让我们感觉陌生,GeForce 8板载GPU就已经将其集成在内了,早在上半年我们就已经对PureVideoHD进行了详细的CPU占用效果测试,在时隔几个月之后的Intel平台GeForce 9系列板载GPU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PureVideoHD的身影。这里要提出的是PureVideoHD实际上也是CUDA的衍生应用,我们在播放高清视频时实际上就已经接触到CUDA技术了。
正如我们在图中所看见的,PureVideoHD能够提供包括H.264、VC-1、Mpeg-2在内的流行编码格式的完全硬件解码功能,这意味着CPU将不再为解码而承担任何负担,PureVideoHD将CPU完全地解放出来。

测试平台详细解析
●测试平台详细解析
在本次测试中,我们将使用简体中文版Windows Vista Ulitmate SP1版本的操作系统,关闭所有Windows开机启动项,并不对操作系统进行任何优化,用以获取最大的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所有测试软件运行过程中均使用“Windows Vista 标准”默认桌面主题和“最佳效果”以获得最平等的测试环境。我们将关闭屏幕保护、休眠、系统还原以及自动更新等功能,并统一使用公版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为获取最为真实原始的客观评测数据提供基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测试中所涉及的产品参数以及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都会在测试平台说明中给予相应注释。
系统硬件构成 | |
Intel Core2 E7200 (266MHz*9.5) | |
主板芯片组 | GeForce 9300板载GPU |
OCZ 1066+ 2G*2 (400MHz/5-5-5-15-2T) | |
Hitachi 320GB (7200RPM/4M Cache) | |
Onboard GeFOrce 9300 | |
显示设置 |
1680*1050/60Hz/LG M228WA |
TT ToughPower 750W | |
系统软件构成及系统驱动 | |
操作系统 |
Windows Vista Ulitmate SP1 |
芯片组驱动 |
SMBus 4.69 Whql |
物理驱动 | PhysX 8.09.04 |
显示驱动 |
Forceware 178.13 Whql |
DirectX版本 |
DirectX 10/DirectX 9.0C |
测试软件构成 | |
Futuremark 3Dmark 2003 | |
Futuremark 3Dmark 2005 | |
Futuremark 3DMark 2006 | |
Everest 4.60 | |
Sciencemark 2.0 | |
CPU-Z 1.47 | |
SuperPI 1.5 mod | |
HDTach | |
Folding@home | |
Badaboom Beta4 | |
测试游戏构成 | |
World In Conflict | |
Lost Planet | |
UT 3 | |
Call Of Duty 4 |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测试入手,通过和不同平台的对比,让读者对GeForce 9300板载GPU的显示性能和基准效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提升有多少?—CPU及内存效能测试
LGA 775接口处理器依然沿用了Intel使用多年的FSB前端总线技术,NVIDIA出品的Intel平台内存控制器效能如何,这也成为了众多用户密切关注的首要问题,好在NVIDIA一直以来都以传输效能为开发重点,相信并不会让我们失望。
GeForce 9300的重大看点在于其支持内存的双通道技术,这相对于之前NVIDIA在Intel平台推出的GeForce 7系列板载GPU又是一项极大的进步,从前一代芯片组单通道的遗憾到GeForce 9双通道的补足,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性能上的收益呢?通过效能测试工具的对比,相信能够让我们对其有足够的理解。
Everest的测试很直观,从内存读取的测试数据中我们很轻易就发现了GeForce 9300的双通道构架和前代GeForce 7150的单通道相比有着巨大的数据差异。不过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一样,单双通道的差距在实际的应用型测试中表现得并不会像纯理论测试的数据那样明显,Sciencemark 2.0的测试成绩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说法,GeForce 9300板载GPU相对于GeForce 7150板载GPU而言,其在Sciencemark测试中领先的幅度虽然并不小,但并没有Everest中表现得那样明显和惊人。
真的高五倍—3DMark显示效能测试
●真的高五倍—3DMark显示效能测试
3Dmark在显示性能测试领域的地位并不用我们多做阐述,从99年开始我们就使用3Dmark作为图形渲染性能测试的最重要手段,时至今日其地位也没有任何变化。3DMark的测试偏重于实际的游戏图形渲染应用,其测试的场景也大多是游戏场景,因此3Dmark更加贴合偏重游戏的玩家。
3Dmark目前的最新版本是3Dmark Vantage,不过其之前的3Dmark版本都有其侧重点,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测试数据收集,我们已经对之前版本的3Dmark得分有了衡量的标尺,这对我们衡量GeForce 9300的性能水准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首先将进行3Dmark 03/05/06的历届版本测试。
NVIDIA在之前已经宣称GeForce 9300相对于之前的GeForce 7系列板载GPU来说将拥有超过五倍的性能提升,现在通过3Dmark的测试看起来这并非虚言,我们采用的对比主板是GeForce 7150,这是GeForce 7板载GPU系列中的最高端型号,而GeForce 9300却绝非GeForce 9中的最顶级型号(在其之上还有尚未送测的GeForce 9400板载GPU),但即使是如此,在3Dmark测试中GeForce 9300也将GeForce 7150远远甩在了后面,而在3Dmark 06中两者的得分更是相差了差不多五倍。
PhysX加速3D Vantage
●PhysX加速3D Vantage
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完驱动,我们并不能立即得到PhysX的功能支持,要想得到PhysX支持我们还必须继续做一些准备。NVIDIA在其178.13驱动程序包中已经附赠了AGEIA的PhysX驱动软件安装包(PhysX Soft 8.09.04),在安装完最新的Display驱动之后我们还必须安装这款PhysX驱动才能够打开PhysX功能。
在安装完PhysX驱动之后,我们可以在程序组中找到PhysX Properties界面,打开它之后我们就能够在窗口中对PhysX进行设定了(下图即为PhysX Properties界面)。在界面中还有演示项目,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尝试,这能够让我们对物理特效有更直观的感性了解。
实际上GeForce 8200/8300也同样可以打开PhysX,不过那需要特定的驱动程序,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如何打开GeForce 8200的PhysX功能,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参看我们之前的文章。
前面已经提到了3Dmark Vantage是3Dmark的最新版本,它是原生Vista环境下的DX10测试工具,实际上3Dmark Vantage也支持PhysX特效的测试,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未打开PhysX功能(飞行环和CPU核心数量相等)
图中打开PhysX功能之后多出的3个飞行环即是由GPU进行实时计算的,而原本的两个飞行环则依然是依赖于CPU计算。
3DMark PhysX效能测试成绩对比
●3DMark PhysX效能测试成绩对比
在打开PhysX之后,3Dmark Vantage总成绩的得分将有提升,提升的得分是直接从AGEIA PhysX项目中获益的,我们会发现打开PhysX而得到的得分在CPU项目中会得到收益,而在显示测试中并不会有太多提升,因此在Entry这项测试中总分获得的收益会更大一些*,相应的,PerFormance的得分获益会略少。
*提示:3Dmark Vantage在不同测试档位中的得分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Entry将获得最多的CPU获益、Performance次之、High更少……
从得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提升,相对与GeForce 8200,GeForce 9300在3Dmark Vantage测试中的得分提升是明显的,而在打开PhysX之后原本的得分又能够再上一个档次,这无疑为原本表现就出色的GeForce 9300锦上添花。
游戏测试—《World In Conflict》
●游戏测试—《World In Conflict》
《冲突世界》最早公布于2006年4月,并获得了2006年E3大展的最佳战略游戏提名。作为首批DirectX 10游戏,依托全新开发的强大图形引擎,游戏在云层、光阴效果方面都较为出色。 游戏声影效果固然都非常震撼,但其对硬件性能的需求也同样让人感觉苛刻,我们在测试中将使用1024*768分辨率,关闭全屏抗锯齿特效、画面效果为Low,对于一套平台,我们将在同样状态下运行三次,并截取最佳成绩作为最终对比的数据。
游戏测试—《Lost Planet》
●游戏测试—《Lost Planet》
《失落星球》呈现在玩家面前的是一个皑皑白雪,寒风凛冽的世界。严寒的恶劣气候,爆炸造成的火光熊熊、雪虫从地底钻出时的烟尘漫天、巨蛾掠过的飓风飒飒等效果几可乱真,千奇百怪的巨大异形、近未来的人物造型、金属厚重感十足的人形VS机甲都那么地疑真似换,精细的设定搭配先进的动态捕捉技术使得角色的动作,表情也显得相当逼真。各种物理效果的模拟和气势磅礴的BOSS大战也颇具震撼力。
《失落星球》游戏自带了测试选项,并将测试项目分为两部分:Cave和Snow,我们也同样将在每款主板上运行三次《失落星球》的Demo测试,截取最佳成绩作为最终的对比数据。
游戏测试—《Call Of Duty 4》
●游戏测试—《Call Of Duty 4》
《使命召唤4》与所有系列前作相比将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游戏时代背景的改变。由前几部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中心,直接转变为以现代战争为背景。本作将选取与EA公司的《战地》系列相类似的“中东战争”为题材。在游戏的技术进步方面,强大的次世代技术使《使命召唤 4》的逼真程度将远超乎玩家们的想象。举例来说,在系列的前几代里,玩家在瞄准敌人头部射击后最多也就只有3、4种结果,但在《使命召唤4》中,将至少有 16种以上的不同的表现效果。子弹可以把敌人的钢盔击飞、甚至打得在头上转圈,子弹击中头部后的效果也将视其命中部位不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画面特效相比前代也有质的飞跃,因此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也变高。
测试将在800*600的分辨率下进行,关闭全屏抗锯齿特效,所有特效设定为Low,并将在相同平台上运行三次,取最佳成绩作为对比数据。
精彩的PhysX实际应用—《UT3》
●精彩的PhysX实际应用—《UT3》
我们在之前的测试文章中已经提过,《虚幻竞技场3》的游戏引擎能够支持PhysX物理特效,这在NVIDIA收购AGEIA之前就已经不是新闻了,不过目前来看直到这次针对PhysX的地图包推出之后,PhysX才真正在《虚幻竞技场3》中发挥实力,这无疑将是令人兴奋的。目前,NVIDIA官方网站和《虚幻竞技场3》的官方网站上都已经推出了地图补丁的下载。
此次发布的Physx地图包包含3个地图关卡,Heat Ray-Physx(热力射线PhysX版)、Tornado(飓风)及灯塔Lighthouse(灯塔)。Heat Ray-Physx就是原本Heat Ray的物理特效版,新的地图在物理特效方面的体现是加入很多可以互动的环境物品,地图中很多的元素是可破坏的:墙壁、箱子、玻璃等等都是如此。
○实际游戏效果展示
看起来我们可以通过打碎墙壁和清除障碍物的方式来给予我们的敌人以致命打击,听起来很让人兴奋,这意味着你将在游戏中获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互动式体验,或许你之前的一些游戏习惯将会因为PhysX而彻底被颠覆,这是好事,不是吗?
CUDA应用测试—Badaboom转码
●CUDA应用测试—Badaboom转码
CUDA目前的应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从科学到医学再到农业等等都是CUDA大显身手的领域,当然,科学计算以及生物学等等领域的CUDA应用距离我们实在是有点遥远,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它们,不过我们的日常计算机应用中也能够见到CUDA的身影,最常见的一项CUDA应用应该就是Google推出的Picasa图形管理软件了,Picasa也是一款基于CUDA的软件应用,我们在采用NVIDIA支持CUDA技术显卡的计算机平台上利用Picasa打开一幅大型图片时间会大大降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
另外一项CUDA的实际应用就是NVIDIA出品的名为Badaboom的视频解码软件了,通过CUDA语言,它支持完全利用GPU来进行视频解码,本章节就将对Badaboom进行测试。
我们将分别使用不同的视频转码软件对同一个视频源进行转换,并计算它们转码所需的时间,Badaboom使用GPU(GeForce 9300)进行转码计算、而Alive则使用CPU进行转码计算(E7200)。
十六核心并行计算的优势在此显露无疑,差距如此明显,超过四倍的时间差距让人大吃一惊,如果CUDA能够在行业内得到普及,那无疑是对传统X86架构计算效率的强力挑战。
CUDA应用—Folding @home
●CUDA应用—Folding @home
Folding @home是一个研究蛋白质折叠、误折、聚合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分布式计算工程。由史丹佛大学化学系的潘德小组(Pande Group)主持,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Folding @home现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计算计划。
Folding @home并不依靠强大的超级电脑进行计算,反而主要的贡献者是成千上万的个人电脑。每部参与的电脑都安装了一个在背景执行的客户端程序,在系统不忙碌的时候调用中央处理器执行模拟工作。现时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个人电脑,在一般的情况下都很少用尽本身的计算能力。Folding @home就是使用这些本来都浪费了的运算力量。Folding @home的客户端会定时连接设于史丹佛大学的服务器去取得“工作单元”(work units),即一种存有实验资料的数据包,根据实验资料进行计算。每个工作单元计算完成后,再传回服务器。
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就是Folding @home的NVIDIA GPU版本。
并不需要复杂的测试,我们通过第三方组织的统计就能够了解NVIDIA GPU在Folding @home计算中的强大之处,虽然NVIDIA GPU版本的Folding @home客户端发布时间最晚,但其运算的累计速度却是最快的:
同时运行Folding @home客户端的NVIDIA GPU达到13801个,而PS3则有58564个,而NVIDIA的Folding @home客户端发布时间最晚,这说明NVIDIA的GPU拥有极强的处理能力。
PureVideoHD性能测试(1)
●PureVideoHD性能测试
曾几何时,H.264、VC-1以及MPEG-2格式的视频编码让售价昂贵的处理器一筹莫展,一旦开始回放视频,那100%的CPU占用率就意味着你将无法进行其他的任何操作,而PureVideoHD的出现颠覆了这一现状,能够百分之百承担视频解码任务让我们兴奋,0%的CPU占用率允许我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多任务的工作——一边看视频一边游戏的感觉很不错。
PowerDVD的最新版本PowerDVD 8能够完美地实现PureVideoHD功能,当然我们在安装完毕之后也需要对其进行一些小小的调试,PowerDVD的界面很友善,你只需要打一个勾就可以。
简单地设定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享受PureVideoHD带来的硬件解码功能了,具体效果如何?是不是真的如同NVIDIA所宣称的那样,PureVideoHD能够完全取代CPU进行解码任务呢?试试就知道了。
PureVideoHD性能测试(2)
●PureVideoHD性能测试(2)
在PureVideoHD的测试中,我们选择了三段分别采用不同编码格式的视频片段,分别是采用H264编码的《X-Men 3》(《X战警3》)、采用VC-1编码的《魔力女战士》以及采用Mpeg-2编码格式的《先锋演示Demo》。所有采用的视频片段都采用1080P的视频分辨率。
播放软件当然是前面介绍过的PowerDVD 8.0,三段视频都将分别播放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该编码格式在被PureVideoHD解码过程中得到的CPU占用率曲线。
○H264编码1080P《X-Men 3》
○Mpeg-2编码 1080P《先锋演示Demo》
○VC-1编码 1080P《魔力女战士》
实际的测试结果,三段视频片段在播放期间的CPU占用率都在2%~4%之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PowerDVD播放器本身耗费的CPU资源(以及系统常驻进程),PureVideoHD在进行这三种编码格式解码任务的时候确实不会对CPU产生任何的负担——NVIDIA所宣称的0%占用的确所言不虚。
全文总结:从容面对挑战的芯片组
●从容面对挑战的整合型芯片组
测试进行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相信关注NVIDIA板载GPU整合芯片组的网友对GeForce 9300+nForce 730i都有了清晰的了解,相比NVIDIA前一代的板载GPU产品(GeForce 7系列——MCP73),GeForce 9300表现出了压倒性的性能优势,虽然GeForce 9300并非9系列板载GPU中的最强型号(核心频率450Mhz/Shader 1200Mhz),但其所展现出的性能实力已经完全让人折服,我们很期待GeForce 9400(核心580MHz/Shader 1400MHz)的推出。
从时代意义方面来说,代号MCP7A的9系列板载GPU全面跨入了DirectX 10领域,而内存双通道的引入也宣告了NVIDIA在Intel整合平台上的规格趋于完整,强劲的性能和完整的规格也让GeForce 9板载GPU在Intel平台上对Intel自身的G系列整合主板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直面挑战的GeForce 9300+730i芯片
而从功能上来说,PureVideo的引入让NVIDIA引以为豪的高清解码技术不再存有“平台盲区”,也令GeForce 9板载GPU成为新的HTPC机型的宠儿,高性能的Intel酷睿架构处理器和高性能的NVIDIA板载GPU双剑合璧将会产生何其强大的能量。
面向未来,CUDA的引入也为GeForce 9系列板载GPU带来了无限的可能,面对家庭用户的视频转码、面向游戏玩家的PhysX物理特效以及面向科学领域的蛋白质折叠计算等等,GeForce 9板载GPU因为CUDA的存在而变得几乎无所不能,放在我们面前的或许并不仅仅是一块用于游戏和HTPC的主板,它的应用范围将更为广泛、也能够接受来自更多领域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GeForce 9板载GPU已经准备就绪,你呢?

参测主板介绍—影驰IN7AM
●参测主板介绍
文章的最后,感谢厂商们送测的GeForce 9300主板样品,我们将逐一介绍我们用于测试的各厂商主板,主板的出场顺序按照送测的时间顺序排列。
○影驰IN7AM
主板全板特写
CPU供电部分特写
内存供电部分特写
精英GF9300T-A
○精英黑炫龙GF9300T-A
主板正面特写
CPU供电部分特写
内存插槽及供电特写

致铭ZM-NC7AS-GM
○致铭ZM-NC7AS-GM
主板全板正面特写
主板CPU供电部分特写
内存供电部分特写
华硕P5N7A-VM
○华硕P5N7A-VM
主板正面特写
CPU供电特写
内存插槽及供电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