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问十二答 我们得跟它好好谈谈
多年之痒,Sandy Bridge终于终结了奔腾D描绘的胶水梦想;
数载酝酿,P67/H67还是决定重新勾勒LGA1155这个新的形象;
如今,Sandy Bridge携手P67/H67璀璨登台,
坊间盛传,
这新平台陆断牛马,水击鹄雁,
甚有复制LGA775长寿之势,更现继承PC霸业之辉;
……当真如此?
野心勃勃的芯片组新米,
……我们得跟它好好谈谈。
本文导读 | |
Q1:P67为何物? | Q8:P67组SLI的效果? |
Q2:发布P67的目的? | Q9:新平台玩游戏爽吗? |
Q3:P67的重要新特性? | Q10:H67与P67的区别是? |
Q4:P67的遗憾? | Q11:H67平台新集显跑分给力否? |
Q5:同档次P67比老平台牛吗? | Q12:H67玩游戏有挑战AMD实力吗? |
Q6:新平台超频能力怎么样? | 附录:测试平台概况及项目说明 |
Q7:P67的EFI BIOS到底啥样? |
*注:上表中标红产品为本次测试所使用的主板。

你是谁 你的目的 带您读懂P67
A:P67是英特尔研发并推出的新一代消费级桌面芯片组,它与H67,H61(暂缓发布)组成了可搭配Sandy Bridge及今后采用LGA1155插座处理器使用的,覆盖高中低端全部层级市场的新平台,合称“Intel 6系列芯片组”。
Intel 6系列芯片组简介
Q:发布P67的目的?
A:P67的发布目的有二。一是在以往产品的基础上作出优化,以契合Sandy Bridge处理器的新特性,发挥其全部性能;二是替代老旧的P55芯片组(H67替代H55,H61替代G41),促成消费级桌面平台“级别”更迭。在Intel的计划中,明年一年,SNB新平台的市占率就要达到50%以上。
Q:P67的重要新特性?
A:①原生提供SATA3.0接口。P67芯片组原生提供了2个SATA3.0 6Gbps高速传输接口,搭配符合SATA3.0规格的SSD固态硬盘,可使磁盘速率实现飞跃,而较少的数量也为第三方控制芯片厂商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不少厂商仍使用第三方芯片增加SATA3.0接口数量并用颜色加以区分
②PCI-E带宽翻倍。包括P67在内的6系列芯片组将PCI-E信道从2.5GT/s扩大到5GT/s,数据吞吐效率和最大承载力得到大幅增强,每信道单向速度500MB/s,双向1GB/s,完全可满足USB3.0控制器对传输速率的需求。
Intel 6系列芯片组与5系列芯片组规格对比 | ||||||
芯片组型号 | P67 | H67 | H61 | P55 | H57 | H55 |
处理器支持 | SNB LGA1155 |
SNB LGA1155 |
SNB LGA1155 |
LGA1156 | LGA1156 | LGA1156 |
PCI-E配置 | PCI-E 2.0 x16×1/x8×2 |
PCI-E 2.0 x16×1 |
PCI-E 2.0 x16×1 |
PCI-E 2.0 x16×1/x8×2 |
PCI-E 2.0 x16×1 |
PCI-E 2.0 x16×1 |
RAID支持 | 是 | 是 | 否 | 是 | 是 | 否 |
USB 2.0接口 | 14 | 14 | 10 | 14 | 14 | 12 |
SATA接口 (6Gbps数量) |
6 (2) | 6 (2) | 4 (0) | 6 (0) | 6 (0) | 6 (0) |
PCI-E信道 (带宽) |
8 (5GT/s) |
8 (5GT/s) |
6 (5GT/s) |
8 (2.5GT/s) |
8 (2.5GT/s) |
6 (2.5GT/s) |
包括P67在内的6系列芯片组都采用了VR12供电规格(右侧)
③VR12供电规格。为了满足CPU/GPU完全融合后的新处理器的供电需求,Intel弃用了源自老Core时代,且兼容性良好的VR11.1供电规格,转而采用效率更高的VR12规格,VR12可将并行信号的VID改变为串行信号SVID,有效降低供电数据出错几率,更能极为明显地扩大数据传输带宽,但同时,也要在兼容性方面做出牺牲。(点我看看有关VR12供电规格详情)

美璧之瑕 P67之殇 那些遗憾
Q:P67的遗憾?
A:①不向下兼容。P67所采用的LGA1155处理器插座完全放弃了向下兼容,与仅差1针的LGA1156系列产品也无法通用,目前只能使用Sandy Bridge处理器,这样的结果与供电规格发生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全新的LGA1155处理器插座
②不原生提供USB3.0接口。代表一个新时代的P67并未原生提供或将成为未来主流的USB3.0接口,许多厂商仍在通过第三方USB3.0控制芯片(多为NEC)来为自家的P67主板增加卖点,之前也传出过Intel意在用自己研发的Light Peak接口来打压USB3.0的消息,或许不添加对USB3.0的原生支持是因为Intel有着非常私人的考虑。(点我看看有关Light Peak接口详情)
Intel研发的Light Peak接口 而且可以兼容USB3.0
③取消对PCI插槽的支持。P67等6系列芯片组给“已经成为习惯”的PCI插槽判了死刑,无PCI插槽的大量H67和少量P67主板已经出现。从使用率的角度来考量,这样做不无道理,至于在“6时代”,无PCI插槽的P67/H67和通过第三方芯片提供PCI插槽的P67/H67哪种会更好卖,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ROG Maximus IV Extreme是P67 但是没有PCI插槽
④限制CPU外频调校。Intel以强制同步CPU外频与PCI-E频率的方式扼杀了传统的超频方法,截至发稿时,ZOL所收到的6系主板均没有破解该项限制的能力,当手动将外频提升至106左右时,平台就会因PCI-E频率过高而Down掉,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至少目前,喜爱超频的朋友只能去买K系列不锁倍频的产品来实现OC的愿望。

初生牛犊 P67能否超越老平台
A:本次首测选用了定位基本相当的i5 2500K+P67和i5 750+P55组合,并都搭配了768MB/192bit版本的GTX460显卡和4GB内存,从PCMark Vantage,3DMark Vantage,3DMark 11和Fritz Chess四款软件的测试结果来看,新平台还是多少有些优势的(3DMark 11除外)。
PCMark Vantage Score:9078(点击查看大图)
3DMark Vantage Score:P15203(点击查看大图)
看来CPU架构和主频的更新和提升对整个平台性能的上浮还是大有裨益的,至于3DMark Vantage中CPU单项所得到的疯狂分数,则可以理解为软件与P67平台的“适应性”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在之后用H67主板搭配这颗CPU跑测试时,得分又恢复了正常(17332)。
*注:Intel i5 750+GTX460+P55平台测试数据来源于《贵有贵的道理 九大千元以上处理器横评》,但由于测试硬件环境有少许不同及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比表格仅供参考。
Q:新平台超频能力怎么样?A:因为特意选了K系列不锁倍频的新U,所以可以提前享受一下超频的快感啦!测试发现,新平台的超频能力还真不是盖的,随便盖个TT v1就可以风冷狂超了。时间所限,本次超频并未挑战极限,电压也在BIOS中限制在1.35v的安全值内(CPU-Z识别时会发生一定变化),4727.9MHz轻松达成(默频3.3GHz)~赶紧用Super PI比一比速度吧。
超频后,处理器速度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得益于32nm的先进制程,温度也不算高,笔者大胆猜测,新平台的“超级超频能力”应该是个普遍现象,许多P67强大得过分的供电设计也并非一无是处,喜爱超频的您,可以考虑先败一颗K系列新U来爽上一爽。
Q:P67主板的EFI BIOS到底啥样?
A:超频,自然离不开BIOS,这次,与P67“打包出售”的EFI BIOS确实很漂亮,以本次首测所选用的某一线P67为例,深度优化的图形界面,方便的鼠标点击操作和全中文化选项令不曾接触过BIOS的用户也能轻松上手,简单调校BIOS参数再也不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事情。
超酷的EFI BIOS图形化界面 也可以选择高级模式进入传统的BIOS画面
Intel 6系列主板为一成不变的蓝底白字BIOS画上了句号,一些深度定制或二次研发的特色BIOS层出不穷,将来,许多品牌都将拥有包含自己鲜明特色的个性化BIOS界面,对厂商来说,这无疑是品牌营销的新蓝海,而对用户来讲,多姿多彩的EFI BIOS也代表着一番新鲜的体验。
*注:BIOS截图皆可点击查看大图,该EFI BIOS界面为某品牌专属,不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有一些主板沿用了传统BIOS。

深入探究 SLI组建尝试与游戏速度
A:鉴于目前已面市的许多P67产品都支持双卡CF/SLI,本次首测也做了相应尝试,由于测试用主板板载了NF200芯片,所以可以实现3路8X SLI(本次测试为双8X SLI,是PLX芯片的功劳),感觉不错!
可以看到卡1和卡2都运行在8X 不会出现性能瓶颈
组建双8X GTX460*2 SLI后,3DMark Vantage GPU单项分数狂飙,接近翻倍,整机性能也因此增长了71.3%,效果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主板单单支持SLI,但没有板载NF200芯片,则会遭遇性能瓶颈,所以当您选购心仪的P67主板并希望组建双卡平台时,敬请提前了解板载芯片的相关事宜,以避免杯具。
*注:当您使用非GTX460显卡组建SLI,或使用不含NF200芯片的主板搭建双卡平台时,性能提升幅度可能会与本次测试有所不同。
Q:新平台玩游戏爽吗?
A:爽!特效全开,分辨率全部设置1080p(1920*1080)状态下,游戏帧数成绩如下,这样一台新机,已经足够我们玩了,P67平台的实力可见一斑。
①街霸4:Score:8434 / Average:108.88fps / Rank:A
②鬼泣4:Scene1:114.91fps / Scene2:87.41fps /
Scene3:126.01fps / Scene4:85.57fps / Rank:S
③使命召唤7:65/52fps
④极品飞车14:60/60fps
⑤星际争霸2:80/81fps
街霸4 Average:108.88fps/Rank:A 鬼泣4 Rank:S
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说,这都是属于“P67平台范畴之外”的GTX460显卡的功劳,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用包含GTX460显卡在内的配件攒一台P67平台电脑,就能真正做到想玩什么玩什么了~而且价格比购入老平台也贵不了多少,买新不买旧是肯定的!
Q:H67与P67的区别是?A:相对于定位主流及中高端用户的P67芯片组,H67芯片组意在接替H55的位置抢占入门级整合市场,它只保留1条PCI-E 16X显卡插槽(可参考《Q:P67的重要新特性?》一页中的对比表格),并添加了视频输出接口(一般为VGA,DVI,HDMI之中的两种或三种),可以调用Sandy Bridge处理器中的GPU核心,是Intel新一代整合平台。
Intel H67芯片组示意
此外,基于H67芯片组设计的主板多为M-ATX板型小板,用料做工也多不如P67豪华,这也是主板厂商考虑到该芯片组的市场定位而做出的决断。
Q:H67平台新集显跑分给力否?
A:强就一个字。从数据上看,H67平台的新集显性能相对于老集显(H55平台)翻了一倍还多,实现了“大跃进”,当然,这只是H67主板搭配i5 2500K处理器时跑出的成绩,更换市场定位不同的SNB CPU后,集显性能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该新集显名称为Intel HDG3000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跑分一直是Intel集显的长项,故下表中所列出的AMD HD4250/4290成绩仅供参考,并不能反映到实际性能中来。
*注:AMD 880G/890GX 3DMark Vantage分数数据来源于《比890GX实在?神秘AMD 880G全球首测》,Intel H55成绩来源于《带自动超频软件 华擎超值全固H55测试》,由于测试硬件环境(CPU档次有差别)差异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对比表格仅供参考。

挑战AMD整合权威 H67敢叫板890GX
Q:H67平台玩游戏有挑战AMD的实力吗?
A:恐怕还真有。Intel出人意料的在H67平台(特指搭配i5 2500K处理器时)上给我们留了个大大的彩蛋,HDG3000集显在玩大型游戏时的帧数表现竟然超越了AMD引以为豪的整合旗舰HD4290(890GX),而且这种结果还是在分辨率不同的情况下测得的(H67平台分辨率设为1280*960,其他平台为1024*768,但所有游戏效果同为最低),看来Intel已经准备好要打一场翻身仗了,最后的屏障,估计就是价格。
分辨率设为1280*960(其他平台为1024*768)仍能跑出超越890GX的帧数
不过,Intel这份整合“大礼”也并非没有弱点,不支持DirectX 11简直就是大大的杯具,拜这个“特性”所赐,3DMark 11也跑不了了……其实这么低调干啥呢?添加对DirectX 11的支持也不会怎么样吧。
HDG3000不支持DirectX 11 3DMark 11无法运行
*注:AMD 880G/890GX游戏帧数数据来源于《比890GX实在?神秘AMD 880G全球首测》,Intel H55成绩来源于《带自动超频软件 华擎超值全固H55测试》,由于测试硬件环境(CPU档次有差别)及测试项目设置(H67平台分辨率高)有差异,对比表格仅供参考。
后记:
“12答”过后,您应该已经认识我们的新朋友Intel P67/H67了。综上所述,这个新平台确实还是“有一手”的,不仅原生支持SATA3.0,还一举获得了SLI认证,并在整合GPU性能上实现了突破,再加上不算太高的售价,完全替代5系老平台恐怕只是时间问题而已。2011最耀眼的DIY明星,非它莫属。
附录:测试平台概况及项目说明本次测试所使用平台实拍照片如下,配件概况,测试软件及项目说明详见下方表格。
P67平台
P67平台 SLI时
为保证系统平台具有最佳的稳定性,此次硬件评测中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均为Microsoft Windows 7 正版授权产品。使用Windows 7正版软件能够获得最好的兼容性以及系统升级更新服务。
用户在体验或购买安装Windows 7的操作系统时请认准所装系统是否已经获得正版授权许可,未经授权的非正版软件将无法获得包括更新等功能在内的Windows 7服务。
*注:上表中括号内的内容为H67平台测试设置,括号外内容为P67平台测试设置。